栏目分类
第四轮轻松学《易经》:《说卦传》第一至六章演易答疑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图片

《说卦传》第一至六章演易答疑

2023年1月14日(周六)

《周易诠释》录音整理组

【提纲】

1.《说卦传》第一章到第六章涵盖的“三易”发展历史非常久远,在具体阐释《易经》之作用和圣人成果的时候也分为两个部分,内容和文字量很大。我们想请老师把这一段历史和圣人的作用、贡献,给我们再贯通的讲解一下。

2.《易纬乾凿度》这一段内容是对“先天八卦”和“后天八卦”的精确的解说,让我们有对此有比较系统的理解。请老师再给我们深入地解读一下《易纬乾凿度》的相关背景。

3.第三章是用“基本卦象”,第四章是“基本卦象”和“卦德”的描述。卦德和卦名这两者怎么区别?

4.天地定位章的卦序是否与风水罗盘“二十四山”天干的纳甲相关?

5.第三章、第六章都有“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”或“雷风不相悖”。那么我们学《易经》的时候是山泽损、泽山咸,而实际上有“神农先天八卦”、“黄帝先天八卦”、“伏羲先天八卦”三个“先天八卦”,请问,这些卦序与咸、恒二卦之间有关系吗?

【答疑记录】

【问题1】

《说卦传》第一章到第六章涵盖的“三易”发展历史非常久远,在具体阐释《易经》之作用和圣人成果的时候也分为两个部分,内容和文字量很大。我们想请老师把这一段历史和圣人的作用、贡献,给我们再贯通的讲解一下。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(原语音此处有缺失)(《说卦传》第三、四、五、六章)详细阐述了“三易”的演变历史,在其它地方没有,在《系辞传》里我们只是把它解读出来了,当然在《系辞传》原文里并没有(诸如“演变历史”等字眼)。

《说卦传》第一章第二章是总的纲领,而第三、四、五、六章是讲的“三易”,由于这是《周易》的“易传”,《周易》的“易传”大家想一下,它的原则就是以《周易》为主体的,如果我们要涉及到《连山》《归藏》的时候都是以《周易》为主体。

比如说,我们在讲六十四卦经文的时候,先讲卦辞也就是文王的卦辞,然后再讲《彖传》,《彖传》是来源于周文王、周公,是孔子总结的。讲完卦辞、《彖传》之后就会出现一个《大象传》,《大象传》就是属于古《易》了。回到我们《说卦传》看也是这样的:第三章是《周易》初经,第四章就不一样了,第四章就涉及到了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,这里边有《归藏》初经、《连山》初经,都在这第四章里边了。第五章“后天八卦”是属于《周易》,“三易”共通的,即“后天八卦”是“三易”共用的。大家看,这个排序是跟整个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的编排是一致的,都会把《周易》放在整个主体上,然后兼顾它的历史,中国文化就是重传承、重历史。

但是这个编排结构不是按照我们现在历史学科的结构编排的,现在历史学科编排结构是越古老的越放前边,越现代的越放后边了。而古代经典则不是这样的,古代经典的这种编排,大家看这种结构,为什么《大象传》要那么放,《大象传》为什么不放在卦辞前边,而是放在卦辞后边,这里我们就看到“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”这是《周易》的初经,原始的纲领,就是八个卦的纲领,然后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。

当然“三易”的卦序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,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(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),至于帛书《易》的卦序,就是《连山易》的卦序,还有《杂卦传》是《归藏易》的卦序,这是我们“一家之言”。整个易学上的描述没有,也就是我们学的关于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的东西,大家要注意,这只是我个人的“一家之言”,整个学术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。

大家都是乱猜测或者没法猜,所以朱熹也不讲这些东西,朱熹对这些文章都是说不懂,没有一个地方懂。摆出来的也是错的,把它摆出来以后知道是错的,但是对的朱熹也找不到,没办法,所以说这应该是“千古之谜”,也是最难的部分。即使就是“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”这些话与《周易》的关系也没被发现,这明明是在讲《周易》的,但大家却没发现。正因为大家没发现才出现了“伏羲六十四卦”,为什么?他以为这就是伏羲卦,伏羲就是六十四卦,搞出来了一个新的一个卦序一直影响整个易学界,(导致)跟《周易》的关系就没关系了,好像是复兴了“伏羲易”,然后打倒《周易》,这就是陈抟、邵雍这一学派的(干的事)。这个学派到了元末明初,儒学界、经学界就不满了,开始否定他们,当然否定他们连带也就否定朱熹,因为朱熹也同情陈抟、邵雍他们。

这就是整个易学界到现在没结论,又回到了原点上,又回到了汉代,而汉代又是错的,因为王弼已经把汉代的“象数易”否定了,所以到现在整个2500年“易学史”就没有一个头绪。

《说卦传》第一至六章,我们就是建立了一个系统,力求恢复经学道统,就是从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,到周文王、周公、孔子,大家就可以看得很清晰了,这是6500年的经学道统的脉络。即使它不准确但是已经清晰化了,我们可以对这些经典上的文字都有一个说法,而且是逻辑自洽的。现有的文献,依据现有的文献和现有这些经文经传,它逻辑上还是自洽的,除非再有新的考古结果,我们会再充实它、调整修正它,这就是《说卦传》。

《说卦传》的(难点)实际上就是在前六章,后边的都是讲卦象了,我们后续还会用两个章节来学习,由于全是卦象,那也是很复杂的,因为毕竟也是6500年的这个“卦象的发展史”。古人是如何看象的?它里边记载的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果,而是6500年的历代的成果,到孔子结集,孔子以后就没有了。从孔子以前的伏羲开始,从伏羲到孔子,那些成果都在这后边了,就是每个卦的卦象都有些什么内涵,这也是个谜,看似这么简单的卦象也包含了几千年的历史都在里面,可以看到我们先人、我们祖先看卦象的过程、观象的过程,这也都是一些非常古老的历史文献,经典文献,蕴含着整个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都在里边了。

所以我们不会详细的去再复述,因为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演绎了一个多小时,这个文字量是很大的,大家读一遍就有所认识。我不会再串讲的,因为再串讲,大家脑子里一定是混乱不堪的。大家脑子里记得要少,不要记得太多,它就三个卦序,就是《连山》《归藏》和《周易》,我们只把握住《周易》的卦序就行了。《连山》卦序我们不需要去再掌握,就是帛书《易》的那么一个图,那个图在其他书里也没有,大家不要去乱找。我们的这些文献,你哪个地方都找不到的,它就没有,是我们自己编出来的,我们按照系统逻辑编出来的。

《归藏》它有,就是《杂卦传》。《易传》最后一篇就是《杂卦传》,《说卦传》后面是那个《杂卦传》,因为《杂卦传》至今没有结论的。什么叫杂卦?杂卦先儒的意思就是《周易》的卦序打乱了,因此就“杂”了,就是这么解释的,历代的经学家就是这么解释的,没有新的说法,到我们这里我们发现它却就是《归藏》!历史上,几千年都没有人说它是《归藏》,没有一个人说《杂卦传》是《归藏》的,但我们说《杂卦传》就是《归藏》,我们是有我们的理由,我们说《杂卦传》是《归藏》,也没有人信,没有人相信的。为什么?因为古人几千年,2000年没有人说是《归藏》,凭什么你们说是《归藏》,但是我们就“一家之言”。

你想,历史上只有“三易”,有《连山》、有《归藏》、有《周易》,其他别的啥也没有。《杂卦传》它既然在《易传》里是孔子编的,它不重要的话,它如果是把《周易》卦序搞杂了,《杂卦传》它能是经典吗?不可能是经典!《杂卦传》放在《易传》里干嘛?所以这些谜,我们要从经学道统的高度去观察,它一定不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,一定很大,大有深意。如果《归藏》不重要的话,那些经典上为什么都在讲《归藏》?孔夫子为什么在追求《归藏》?既然那么重要,它怎么连个卦序都没留下,啥都没留下?这不是自相矛盾吗,所以它一定会留下最重要的东西的。我就是从这些内在的逻辑去考量这些东西。

然后,再从经典上谈的《归藏》的宗旨去找,然后还有考古的文物,就是《集安八卦》和《隆庆八卦》。这个《隆庆八卦》至今学术界也没有提到的,这个《集安八卦》学术界也没有提的,你问一下,你查一下资料,这些图你都找不到的。就是因为它隐藏在海量的考古数据中,海量的,这些数据现在查反而查不到了,当时很奇怪,这些数据就显现出来了就找到它了,或者就碰到它了,这是很奇怪的事情。现在有些数据我回去找,我都不知道从哪找到的,因为在当时文物杂志上是不可能下载的,文物杂志是不能出国的文献,所以不可下载,能下载的话,从互联网下载的话就违法了,因为是不允许国外人看的,因为它涉及文物保密,但是这些东西就得到了。所以我们得到的出土文献也是最新的,那个出土考古文献,还有古代文献,我们也是把能找到的尽量找到,就出现了这些结论,这些推断的这个结论。关于《归藏》,这个薛贞、干宝、卫元嵩、司马膺、李过、朱元昇、朱震,凡是涉及《归藏》的一些文献的研究,我们也基本上一网打尽了,只有这样才能更精准的,从文献学上、从考古学上、从内在逻辑上去印证,这些“三易”的东西。简单这么讲吧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
【问题2】

我们第六组的第二个问题就是《易纬乾凿度》这一段内容是对“先天八卦”和“后天八卦”的精确的解说,这一段老师的解读还是很精炼的,请李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再详细的解读一下,让我们有对此有比较系统的理解,对于“先天八卦”也好,“后天八卦”也好,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。请老师再给我们深入地解读一下,谢谢李老师。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《易纬乾凿度》是纬书。有经书,有纬书。纬书也叫谶纬书,有谶有纬。纬书的地位比经学地位低很多,到东汉刘秀以后它地位反而高了。但是纬书毕竟它是“围”,纬书就是包围的“围”,它是在经学外围的,所以它的价值很低,价值最高的就是《易纬乾凿度》,它高的原因就是它出书比较早、成书比较早。它有上下两篇,而且有重复,它最早的文献先秦就有了,但是《易纬乾凿度》最终是在西汉成书的,就是西汉的经师们写的,所以《易纬乾凿度》这个文献是在《说卦传》之后的。它就是化演了《说卦传》,化演了我们今天学的《说卦传》的第三章第四章。所以没什么(新奇的),它就是对着《说卦传》又说了一遍而已。

为什么要引用《易纬乾凿度》这一篇?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汉的经师,实际上这个经师就是孟喜,应该就是孟喜本人,李学勤在他的《周易经传溯源》里研究过这一篇,大概就是孟喜本人他读《说卦传》第三章四章,第五章第六章的心得。所以我们把这篇拿出来去对比,我们实际上就可以看一看当时这些最早的传播易经的经师,他们如何理解?和我们的理解是一样,他是直接对着经文说,所以我们读这三段文字,你就直接看着《说卦传》第三章、第五章、第六章,略过第四章去了。你看他为什么把第四章略过去了?就是因为他不知道,他们已经不知道《归藏》《连山》了。这是最早的经师西汉经学刚复兴的时候,所以他略过去第四章,略过去就是不知道。

西汉人当时已经不知道了,可后来为什么又知道了呢?这是由于到了后世又出土了古墓“汲冢竹书《易》”。西晋的“汲冢竹书”,出土的这个书是战国时期的书,晋太康年间出土的“汲冢竹书”是战国时期的,公元前282年左右,相当于庄子、孟子之后那个时候,庄子、孟子是公元前300年,“汲冢竹书”是公元前280年,差不多都那个时代了。所以后来就是到了晋朝反而有研究《归藏》的东西出现,这就是由于出土文献所导致的,而《归藏》在汉朝已经失传了,基本上失传了,后来又出现了。所以我们看一下西汉的《乾凿度》的解释里,为什么会把《说卦传》第四章省略了?就是因为他没法解释,不懂,等后来到了郭璞、干宝他们反而又开始讲了,这就是出土文献的重要性。

也就是说,我们现在也有新的出土文献,就是帛书《易》,1972年出土的帛书《易》,有大量的文献又跟这一样又增加了。当时晋朝出土的那些《易》与《归藏》有关系,而我们1972年现在出土的《易》则又与《连山》有关系了,就是这个时代,这两次文物出土的重大突破,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。这样大家对《乾凿度》这一段文字的理解、对比就能看到了,西汉经师它为什么略过去?这就是古代经师的原则,这没法懂,没有任何文献解释,就略过去,一直省略到现在。

但是即使到了晋朝,也很乱。当时的人去研究也很难。为什么?因为先儒没有研究,是一片空白。一出来那些新文献,但这些新文献是很乱的,竹简早就乱了,而且不全。公元279年(西晋咸宁五年),在今天河南省卫辉市的汲县,当时盗墓贼名字叫不准(fǒu biāo),他盗墓的时候,他是为了挖宝贝,他一边挖,一边把里边的竹简当柴火烧,就是取火照明,他就烧了很多,还有竹简又烂了,穿竹简的绳子也烂了,它那个卦序就排不出来,是乱的,所以自古及至今,民间盗墓是危险很大的,民间盗墓是对文物的破坏,没有官方的这种保护意识。所以,即使重新发现新文物,如果让民间发现了那破坏性很大,我们现在也是。所以是抢救性发掘,一旦叫民间搞坏了,就把好东西破坏掉。因此要抢救,这都是一样的,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事情。

关于《乾凿度》这一点,就说这么些。

【问题3】

罗真士:李老师,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第三章和第六章的基本结构。第三章是用“基本卦象”,第四章是“基本卦象”和“卦德”的描述。“卦象”理解了就是“天地山泽雷风水火”,感觉“卦德”跟我们刚刚学《周易》的时候好像就是卦名,因为卦德是“乾,健也;坤,顺也;震,动也;巽,入也”。卦德和卦名为什么是同样的?这两者怎么区别?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这就是我们起名字,起名字,刚开始就是看表象。如果你知道它的“原理”,你起名字就会用它的“原理”起名字,用它的“作用”起名字。所以一开始卦象就是表象,就是“天地山泽雷风水火”,它就是一个表象,一个直观的表象。天就是“巅”的意思,头顶上,地就是底下。就是根据这么来的,它是原始的卦象。

《连山易》就是“接近原始的卦象”,而《周易》已经是讲“德”了。《周易》,周朝人讲“德”,“德”就是功用、功能。乾和“健”是一个字,坤和“顺”是一个字,震就是震动的“震”,巽和“入”是一个字,坎就是“陷”,离就是“丽”,艮就是“止”,兑就是“悦”。卦“德”就是一个字。

后来使用时间长了,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,我们就把最初表“卦德”的这些字固定下来。西汉年间还没有固定下来,先秦都没有固定下来,慢慢的在汉朝、西汉初年,慢慢的这些官方和经师们就把它固定下来了。到现在,我们再给它用一个“卦德”来说。“乾,健也” 。实际上“乾”就是“卦德”,“健”也是“卦德”,用另外一个德行来表明它这个德行,实际上是一回事情。“坤,顺也”。坤和顺是一个字、一个音。“顺”左边“川”字,右边是个“页”。“川(巛)”是卦符,就是“阴阴阴”的卦符,后来变成“川”了,实际上“川”是坤卦的坤(巛)那个卦符。震卦的“震”实际上就是震动的“震”,所以震就是动,动就是震,就是这样的。所以这个时候,我们说理性时代了,因为只有进入理性时代,它能看懂性,研究性、属性,研究它的功用。

所以,不仅八卦,任何事物的名称那个时候都用“徳”了,记住这一点,如果学《周易》,触类旁通,你读古籍一看就明白了,到了西周东周,孔子开始用德行,开始讲周德,开始讲人文,所以,很多其它的名词、其它的概念都是一样的,它就不会“质朴”了,它就“文质彬彬”的那个样子了,它所有的语言,你看《文言传》,它就是“文质彬彬”的样子,因为里边有很多德性的名字,有很多所谓的现代名词叫“哲学”的术语了,这就是从“基本卦象”到“卦德”,从用“基本卦象”来命名,演变了到用基本的“卦德”来命名的变化。

知道这一点以后,再读《说卦传》,就读出很多东西来,历史的那个清晰的影像立刻就会分清,焦距就会聚焦,就会把《连山》《归藏》《周易》三代的聚焦给你拉开,实际上这就是孔夫子的笔法,知道了孔夫子的这个笔法,也就破译了《说卦传》,就破译了这个古义。所以,大家用我发现的这个笔法,再回看《说卦传》的第一至六章,甚至后边的几章,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,整个2500年,那些先儒都没发现的东西,因为他们都没有找到孔子的这种《周易》的笔法,妙就妙在这里了。这就是我们这一次解读《说卦传》发现孔夫子用的“第一笔法”。

为什么有时候用“卦象”,为什么有时候用“卦徳”,为什么有时候“半用卦象半用卦徳”,为什么有时候用“七个是卦象、一个是卦德”,这些用法都非常有深刻的一种密码性的含义,这就是“孔子密码”,这就是存在《周易密钥》提出孔子用这种笔法叫“微言大义”,孔子就叫“微言大义”,孔子的《春秋经》就是“微言大义”。一个字有“无穷义”,但是你如何分解它的含义,找到这种笔法、用字的笔法。这种笔法我们在《文言传·乾卦》里讲到了,叫“修辞立其诚”,这就是修辞。

从行“不言之教”,到行“言之教”,这叫“修辞立其诚”。诚者,诚也,由于人的心很诚,他与历代的圣人感通,他与伏羲、神农感通的时候他就用“天地水火”这些字来说话,与周文王感通的时候他就用“乾坤坎离”这些字来说话,这叫“与圣人感通”。“修辞立其诚”,诚者诚也;诚的前提是“元亨利贞”,“元亨利贞”就是跟圣人感通、跟万物、跟天地感通,感通以后他的修辞就不一样,因为只有感通才有系辞,这也是“系辞”啊,孔夫子说的话都是“系辞”!只要悟道以后,你跟天地感通了以后,进入“元亨利贞”的状态,你后边的话全是“系辞”,“系辞”就是经文,就是天地永不灭的文章,像《说卦传》就是天地永不灭的文章,整个《系辞传》都是,孔夫子整理的语言里头有很多他自己的话,但是这些话就来源于天地的感通。

所以大家再回看第三章,用的是一些基本卦象,但是到了第四章就奇怪了,第四章前边儿“雷风雨日”是一半的“基本卦象”,后边儿的“艮兑乾坤”是一半的“卦徳”,这就表示它有先有后,有古代、有现代,有变化了,

一定里边儿也就有一个“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”了。“数我者顺,知来者逆”这明明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古代、一个现代,一个过去、一个未来,他建立了这两种系统来展开,又是一定回到他这种笔法上去,他能理解。这种“修辞立其诚”,一直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化,这个影响不仅是孔子影响,因为孔子的道是“圣人的道”,圣人不分东西方,圣人哪个地方都有,这种境界是一样的。

不要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一样,两者是一样的。因为只是你文字的表现不一样,但这种“方法论”是一模一样的。大家抓住这一点,我们这里特别举了一个例子,就是《周易》六十四卦里面这个八纯卦,八纯卦的《大象传》非常奇怪,《上经》的《大象传》——乾坤坎离,它是先讲“基本卦象”,先立“基本卦象”,然后再用“重卦”辞。它是“天行”,不是“行天”,是“地势”,不是“势地”,它是“水洊至”,不是“洊至水”,它是“明两作”,不是“两作明”。他这种笔法你看《下经》它就恰恰反了,《下经》它就一定要颠倒过来。它是“洊雷”,不是“雷洊”,它是“兼山”,不是“山兼”,“随风”,“丽泽”, 它先立“重卦”之辞,再把“基本卦象”放后边,它这就是告诉我们了《连山易》的本质。孔夫子用这种笔法,这种笔法就是“从上自下”,上在上、下在下,让我们知道《连山易》这种“从上自下”的“重卦”宗旨,而且它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了《大象传》就是《连山易》!!

这个笔法是我发现的,你查整个资料是没有,但是我提出来任何人都不会怀疑,我只要发现了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的,因为它就是这么非常严整的、有规律的。它为什么这么有规律?它为什么在八纯卦这里显示的这么有规律?八纯卦的《大象传》(《连山易》)去显现这种规律。

还有就是我们提到了这个“不”字,“水火不相射”、“水火(丕)相射”,这个“丕”也是个迷,这也是整个易学史上没有人理解的,没有人破译的。这里有两个原因,他为什么不能破译,首先要“还原论”,这是王国维提出来的“研究圣人你必须回到圣人那个时空里去”,然后你的心、你的神跟那个圣人的心和神完全要凝合起来,冥合起来,敏感起来。你必须要有这么一种心念、志向,当你有这么一种诚心和志向的时候,你就会跟他感通了,这种感通就叫“亨”。我们说《周易》里的“元亨利贞”的“亨”就是指的这个地方,就在这个地方。

现在学术界整个易学史上,对这个“亨”是无解的。“亨”就是亨通,那我们现代汉语的“亨通”跟“吉祥”没有什么区别。“大吉大利”就是通达,很通顺。人际关系无所不通,我什么事儿都能干成。比如我们说“春节了,万事亨通”,“万事亨通”就是万事吉祥、吉祥如意。如果如此理解,那“元亨利贞”的“亨”跟吉祥的“吉”就没有什么区别了,但实际上则完全不是一回事情!

不仅在儒家经典、佛家经典、道家经典,一切经典上都有区别。“亨”是什么?“亨”是出世间法的,“吉”是世间法的,吉祥是世间法,是万事如意,是大富大贵,是升官发财,这叫吉祥。“亨”不是,“亨”不是升官发财,“亨”是什么?“亨”是通大道,通神明之德,“亨”是通神明之德,是得道,是成圣,它不是福德,是功德。“亨”是功德,“吉”是福德,“吉”是有限的,是“用完就没了”,而功德是无量的、永恒的,是恒常的,那是大道,所以现在如果丧失了整个经典,整个大道他是无法理解的,无法理解“元亨利贞”的,只能理解“吉凶悔吝”。

所以《周易》的境界是非常非常高的,“极高明而道中庸”,它又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,它又涉及到我们的“吉凶祸福”,“吉凶悔吝”又全面涉及到了,但是它在“吉凶悔吝”又超越了“吉凶悔吝”,而进入最高的那种人天感应、人天相通的境界,这是整个《周易》的理解。如果只在世间法上,你就无法突破,就无法突破“圣人之道”,所以正确理解“基本卦象”和“卦德”就非常重要!

一谈到“基本卦象”的时候,就回到圣人的时代,因为《周易》是“易简”之道,所以“基本卦象”和“卦德”的话,哪个更简单?对,“基本卦象”更易简、更简练、更简单。“基本卦象”它是根本思维,它是根本智,而“卦德”不是根本智,“卦德”不是根本智,“卦德”是进入了人文主义时代,相当于人的成年时代,它有“卦德”,在儿童时代没有“卦德”,儿童时代是天真的、自然的,它是“自然之象”,而“卦德”是“社会之象”,有了社会、有了人际关系了,人性就复杂了,才有“卦德”,人性简单就没有“卦德”。

“基本卦象”就是天真淳朴,自然而然的东西。《说卦传》,因为它讲卦,《说卦传》是讲卦的,我们所以要把卦名的本质弄清楚,卦名就是“基本卦象”的命名和“卦德”的命名,把这个原理搞清楚以后,再重新去读《大象传》,再重新去读其他的卦就不一样了。你掌握了“基本卦象”你再看《大象传》就不一样了,《大象传》全是“基本卦象”!

《周易》不一样,《周易》都是用“卦德”来说话,你就知道原来《大象传》和《周易》的《彖传》、《小象传》体系是不一样的,《大象传》和卦爻辞的体系也是不一样的,这就区分出来了。

我就是这么破译的,破译了《大象传》为什么是《连山易》的遗存,我就是用这个方法破译的,这个方法是孔子给我们留下的,他这个方法就在《说卦传》的第一至六章里面表现出来的,所以我为什么画个表格,我画个表格,你就会一目了然,它前后的对比是那么清晰,非常的清晰。

图片

你看《说卦传》的第六章第二段,它雷风火泽,全是“基本卦象”,还有水,它最后一个卦--艮卦,它不用“山”了,突然用“艮”了,这就是继承,过去的“基本卦象”我都继承了,我继承了我还要发展,我要用现在的名词“艮”。就是说,我在“自然之象”的基础上建立了“社会之象”,建立了“卦德”。我把老祖先的自然的卦象全部继承下来,具体加以发扬和发展。这就体现了孔夫子说的“与时偕行”的思想,是发展的,但是要继承,祖先的这种智慧一定要继承,还要发扬,所以这就是“后天八卦”。

而邵雍和朱熹把它命名为“文王八卦”,那就错了,这就是命名错误的问题,你命名为“文王八卦”,那周文王之前的东西岂不就没了?那你就把伏羲、神农、黄帝就给否定了。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命名为“后天八卦”,“后天八卦”这个词也是他们讲的,但这个词是对的。还有干宝说它是《连山易》也错了,你说是《连山易》,那《周易》可能就不用了,《归藏》也不用了。所以我们先儒用了几个词,我们就要否定它。《连山易》这个命名是错的,不能叫《连山易》,也不能叫《文王易》,应该就叫“后天八卦”! “后天八卦”我们就要把它固定下来,这个命名是对的。我们鉴别对错,仍然是用孔夫子的这个修辞法。

我再强调一下,研究这篇文章的一些思路、一些方法论问题,这也是整个学习《周易》的方法,学习《周易》的方法都在这里边了。至于深入《归藏》和《连山》,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,但是这种方法才是重要的。因为这种方法也会把古代圣人的智慧很容易、很方便地继承下来,就是用这种方法。

【问题4】赵伟东:天地定位章的卦序是否与“二十四山”天干的纳甲相关?乾坤纳甲乙艮兑,纳丙丁正戌纳艮辛,离坎纳壬癸。这里的坎离反过来,应该是坎离纳壬癸。请老师解答。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我们刚才讲了“帝出乎震”这一段文字是“后天八卦”。“后天八卦”为“三易”所共用,为“三易”所共用就是为一切所共用,那就是通用。所以在我们这些图之外的所有的术数学用的那些图,就像提问者问的这个“二十四山”,这个风水罗盘,它是什么卦序?都是“后天八卦”的卦序。一切民间用的术数,包括中医用的,风水用的,除了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之外一切都是来源于这个“后天八卦”,也就是邵雍所说的“文王八卦”,或者就是干宝说的那个《连山易》,我们现在把名字一定要定准了,它就叫“后天八卦”。

实际上“后天八卦”在民间,也是叫“后天八卦”的,因为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后天,不存在先天,哪有什么先天,对吧,所以都叫后天。这个“二十四山”就是把八卦分的再细一点成为每个山,它原来是八卦,每一个卦再分三部分,那分三部分就有个问题,我只有八个卦,你却分成24,怎么命名呢?那就把这十天干、十二地支再加进来。但是有些东西又多了,那用不着的就不要,它就是这么用,实际上是一样的。对于纳甲就是我们说的这个纳甲,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纳甲方法,实际上就是术数的一些“一家之言”。

术数学上大部分的纳甲,像“京房纳甲”明显跟我们的纳甲完全一样。但是,这里说的离坎是“纳戊己”,“坎纳戊,离纳己”,但是这里说“离坎纳壬癸”这就是偏言,就是极少数的术数学派里的思想,它不是主流了。因为主流是“乾纳甲壬、坤纳乙癸、艮纳丙、兑纳丁、震纳庚、巽纳辛、坎纳戊、离纳己”,这才是正宗的纳甲。其它的纳甲实际上是一种错误,我们专门有一篇文章是研究纳甲的,就是在这篇文章最后引用的,里面专门有描述,大家可以去看,这就是今天学的这篇文章,纳甲是有经学基础的,这是它的来龙去脉。

大家记住,所有的术数、医学,包括《周髀算经》和天文学,它们用的卦象都是“后天八卦”的。大家可以查一下《周髀算经》里面也用了八卦,完全就是“后天八卦图”,所以说“后天八卦图”在术的应用上非常地广泛,包括奇门遁甲、太乙神数都是“后天八卦”。包括风水,还有建筑学、明堂学都是,一切的中国文化,凡是涉及到空间结构的地图,都是按这个来设计的。好的,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。

【问题5】

老师好,我问个问题,第三章跟第六章都有“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”或“雷风不相悖”。那么我们学《易经》的时候,一般都是山泽损、泽山咸,这个跟我们学的卦序有没有相反的?如果说是咸恒的话,应该是“泽山通气、雷风相薄”吧。为什么它会反过去了呢?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?谢谢老师。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第三章是讲“先天八卦”的。我们知道“先天八卦”是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的总纲。凡是复杂的卦序都是由简单的卦序所组成的,所以它要先设立一个比较简单的八经卦的一个卦序的逻辑结构。

所谓“先天”和“后天”之间是不说话的,“先天八卦”是纲领,“后天八卦”是实际应用。“先天八卦”是没有用的,它的用途是仅在理论上用,但实际上是不能用的,按现在我们的哲学名词就是叫“理论八卦”。“先天八卦”是理论八卦,“后天八卦”是实践性的东西,它们之间不是先后关系,它们是从“理论”到“实践”之间的意思。

“先天八卦”有三个,有“神农先天八卦”,有“黄帝先天八卦”,有“伏羲先天八卦”。因为有《连山》六十四卦,所以有“神农先天八卦”;因为有《归藏》六十四卦,所以有“黄帝先天八卦”;因为有《周易》六十四卦,所以有“伏羲先天八卦”,这就是有纲领。因为有后天的六十四卦的实践的卦序,它一定有根本的宗旨纲领,根本的宗旨纲领就叫“先天八卦”,这是一个哲学名词,先天和后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,所以这是整个易学史上的一个悖论,易学史上的一个错误。

图片

我从2015年就反复讲:“先天有三,后天为一”。然后我用杨慎的那句话,今天提到杨慎就是《三国演义》主题歌“山河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的词作者。“几度夕阳红”指的是时间,就是三个“先天八卦”。《连山》《归藏》《周易》你看它三种时间的卦序,它有三个,但是“山河依旧在”,“山河”指的是“后天八卦”大地坐标系,“山河依旧在”就是“后天八卦”永远不变。“几度夕阳红”?是“三度夕阳红”。

所以伏羲、神农、黄帝经历了“三度的夕阳红”,三度的这个时空卦序64卦。“山河依旧在”而山河大地永远不变。这个地球就东西南北中永远不变的,太阳一直是在南方,方位不变。所以这样就给大家有一个错觉,就正好相错了,感觉好像后天是“映红”的而先天反而是变化的,“后天在先,先天在后”,因为“后天八卦”永恒不变,它永恒的,它在先的,也是在后的,它反而是恒定的。大家必须建立这么一个思维,才能纠正这1000年的一种错误。至少是1000年来的一个“认识论”的错误问题。

今天我们提到的杨慎,他说的那个《三国演义》,那么主题歌是他写的。“山河依旧在”指的是“后天八卦”,“几度夕阳红”指的这三个“先天八卦”。这是我说的,不是杨慎说的,我是借杨慎的这句歌词来表达三个“先天八卦”和一个“后天八卦”的这个关系,杨慎当然不知道。杨慎的话刚才我们讲了,他也糊涂着,不过他发现了邵雍的思想源泉就是从干宝那来的,这是杨慎的贡献。这个我们要清楚。

还有你刚才提到的“山泽通气”和“泽山咸”这些具体卦之间没什么关系。它那个关系我们刚才讲了,你要在这个逻辑上去看,不要现在讲着初经你突然回到64卦那里去了,那是中经。初经就有初经的规律,你不要跟中经那里,初经先建立中经的整个逻辑架构,整个逻辑架构就是从八个卦变成16个卦的这个纲领,然后从16个卦再慢慢的去填充。你必须按照我们的逻辑走,你自己不要去走你的逻辑。

本来这个64卦到现在没破译,所以脑子里不要乱想。你必须先建立“伏羲先天八卦”的逻辑结构,建立了这个逻辑结构《周易》的骨架你就有了,《周易》的“任督二脉”已经有了。你的天地定位好了,第一乾坤,乾和坤,“水火不相射”,上经最后是坎离,下经最后是既济未济,这个卦序的首尾你就定下来了。然后下经就是从“山泽通气”开始走,泽山咸、雷风恒,下经从咸恒开始起。这个上经有个“天地定位”,所以天地相交有一个“八卦相错”。

“八卦相错”是说你把这个节点定好了以后,它中间的那些二级结构、二级的卦序结构它就要用错卦了。乾坤,天地去错,就是泰卦和否卦,所以乾坤以后的那个主卦是泰卦和否卦。这个泰卦和否卦为什么在乾坤之后建立起来?这就是“八卦相错”的规律。那个水火既济和火水未济为什么放在最后?就是“八卦相错”的那个逻辑来的。这个山泽损和雷风恒是下经的主卦的那个结构,就是从这两个卦的“错卦”来的。还有“山泽雷风”这四个八经卦它为何都会放在下经,这也是它这个“伏羲先天八卦”的这个卦序的这个结构的这个指导来的。它就这么来的。

还有,它为什么把“水火不相射”放在最后边,这就意味着它最后的一个卦是既济卦和未济卦。帛书《易》的“先天八卦”为什么把“雷风相薄”放在最后边?因为帛书《易》最后是风雷益卦,它把“水火相射”放在中间,是因为既济未济它不在最后而在中间。但是帛书《易》的“天地定位”为什么都在前边,因为它前边也是乾坤二卦,它乾坤也在最前边。

这就是说,李学勤讲过,就是这个“先天八卦”和它的64卦相比较就是初经,“先天八卦”就叫“初经”。大家要记住,这个“先天八卦”可以把它这个名词否定掉,不要叫“先天八卦”,它就叫“初经”,“先天八卦”的含义就是“初经”的意思。大家脑子里一定要建立这个概念,不要把先天跟后天变成“一对儿”概念,它不是“一对儿”概念。

先天跟后天不是“一对儿”概念,这是历史的错误。这是宋代的儒学家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认知的错误,大家要改变这种错误。但是我们有些名词还要继承,如果我不继承的话,整个易学史就断了,就没法读了。你必须继承以后,然后概念你再厘清,再拨乱反正,正本清源才行,所以你就不会提“先天八卦”是如何转到“后天八卦”的,这些问题在这里不要提,这些问题在《周易密钥》里全有。你如果看过的话,也不需要提这个问题。

这都是我《周易密钥》那些文章的题目,你拿出来还提问,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看过《周易密钥》,那个题目都没看过,是不是?好,这个问题讲到这里。

【问题6】

老师好,刚才学友问为什么是“山泽通气”不是“泽山”,这个第三章我的理解是,“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”,这个是《周易》初经,《周易》它是父系的这种以阳卦为主,阳主阴随。所以它不管天地还是山泽,全部是阳卦在前,阴卦在后。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可以回答刚才学友的那个提问?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?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这不是本章的问题。在《周易》、在《序卦传》我们会有两篇解读,那里边可以去讨论这些问题。

你说的这个逻辑体系是对的,《周易》它是阳尊阴卑的。它很多这个,36宫,你首先要建立36宫,从《周易》初经,然后到36宫。36宫里边它就有一个排序规律,都有它的一个规律。就是说在学《杂卦传》的时候,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细节问题的,这些细节问题是《序卦传》的问题。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学习,什么时候是在研究宏观问题的时候你不要去搞微观,什么时候现在进入微观了你又要搞宏观,这叫什么?这叫“不当位”,就是说我们学习、做事都要当位,都要讲时位。现在是研究什么,现在是思考什么,现在不应该思考什么,必须有一个时位观。这就是什么,这叫“利贞”,要适宜,守持什么。

好的,谢谢老师。

主持人:没有的话,那我们今天的演易和答疑会就到此结束。谢谢李老师精彩深刻的解答,也谢谢六组的学友演易,也谢谢各位学友积极参与,谢谢大家,周末愉快!也提前祝李老师、各位老师、全体学友身体健康,癸卯春节快乐,阖家幸福,万事如意。请大家开麦,共同感谢李老师。

语音转写:王欣州、贾建福、余淮、张海燕、炳文、张文斌、孙鹤鸣、haiyan、hrlook、王友庆、薛莲、广土。

文字汇总:崔彬彬、靳云慧

文字校核:笠竹、李振亮

(本文引自文化传统平台组织的《周易诠释》演易答疑录音转写,经文化传统平台、《周易诠释》作者李守力授权发布,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,机构转载请联系文化传统平台或本公众号获取授权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大小单双的玩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